Saturday, 22 March 2014

Green and Blue Group: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gins from Policy (Guang Ming, 2011)

青藍環境保護組織倚重科學數據‧環保從政策開始

  • “青藍”的成員們熬夜三晚,只為了做出這個立體模型,讓小朋友透過遊戲瞭解吉隆坡市區製造的垃圾,必須經過多遠的距離才能運到土埋場丟棄。“很多人都不知道垃圾去了哪裡。”黃志源說。(圖:光明日報)
1 of 7
澳洲野火、日本大海嘯、紐西蘭基督城地震,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型天災,似乎離你我很近,卻也很遠。居住在馬來西亞的你我除了從新聞畫面上得知這些消息外,又有多少人切身感受到環境正在迅速遭受破壞的嚴重性呢?環保人人會說,卻不是人人在做,“從政策開始改變”是“馬來西亞青藍環境保護組織”確信的目標。
“本地的環保還只停留在資源回收,我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好。”身為牙醫的王潤源說道,他向來對環保議題十分關注。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,或是參與政治活動,其宗旨都離不開環境保護。2008年,和友人成立了“馬來西亞青藍環境保護組織”(Malays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Green and Blue),從政策面著手研究本地的環保方向。
大馬具有過百個非營利組織,其中從事慈善福利的佔多數,王潤源帶領的非營利組織內容有何不同?“我們的成員許多正就讀環境工程相關科系,因此我們的走向偏向科學和數據。”他解釋,例如近來組織十分關注垃圾回收問題,便會蒐集數據,並提呈報告給政黨相關人士,讓他們得以在會議上討論。為了推廣環保理念,王潤源和組識成也奔走於國會、州屬會議的會場,擺攤講解環保的重要性和可改善的方向。
慨嘆大馬環保意識落後
“馬來西亞缺乏綠色政黨。”曾經希望透過政治推動環保的王潤源語重心長地說,所謂的“綠色政黨”是以環保、和平、社會正義為共同訴求的政黨,於80年代起源於歐洲、澳洲及紐西蘭等地,是全世界唯一進行跨國串連的政治力量。在歐洲地區,29個國家的32個綠黨和綠色組織在結合成立“歐洲綠色聯盟”(European Greens Federation)之後,2004年2月因應歐盟的運作,進而成立“歐洲綠黨”(European Green Party),現在是歐洲議會中的第四大黨。
王潤源指出,本地已有不少團體在推動環保事業,例如慈濟大力推動資源分類回收,“但追根究底還是要從政策改變,才能全民動起來。”他舉例說,政府推出的“三色桶”計劃沒有相應的後續措施,硬體措施如垃圾車也沒有分隔為三份,人民也只是白白浪費分類的力氣。
正職為牙醫的王潤源非常忙碌,和記者約訪的星期天午後,也是在工作後才進行專訪。問到如何抽出時間從事這類公益活動,他淡然說了聲“還是要抽時間,儘量做。”日前到英法等國探望友人時,在路上也不時注意城市規劃中和環保相關的事項。看到英國近來呼吁“Zero Landfill”(垃圾零土埋)的口號時,也讓他大嘆大馬對環保意識的落後。
2R+1S環保新主張
“大馬的工業發展在進步,但對環境的保護卻在開倒車。”面對大馬95%的垃圾依然靠土埋的問題,“青藍環保組識”副主席黃志源也有一套獨特見解。“資源回收一直立基於被回收的垃圾是否有經濟價值,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從源頭開始保留它的價值。”
由於垃圾中七成以上為食物殘渣,如果不一開始就先分類,勢必有許多回收物將被弄髒,導致無法回收。就讀馬大環境工程系的黃志源對資源回收深感興趣,決定進行一項實驗,先從本科系的驗區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的實驗。要回收,必須先準備回收桶(Recycle Bin)。
懶分類全丟進垃圾桶
黃志源發現,政府推出的三色桶一套費用為馬幣600令吉,一個學生兩千人的院區,若置放50套回收桶,則耗資3萬令吉。他和組員想出個妙法,收回院區原本備有的垃圾桶,上色改裝為回收桶,只需要動用5000元,省下了2萬5000的開銷。“人是很懶的,在回收桶和垃圾桶之間,通常會選擇通通丟進垃圾桶。”他也觀察了人們丟垃圾的習慣,發現許多人從小被灌輸“垃圾要包成一袋綁好”的觀念。因此他只留下回收桶,“強迫”人們必須進行垃圾分類。
黃志源所進行的實驗得到良好迴響,目前每月可蒐集超過1000kg的可回收資源。超認為,大學是改變人們丟垃圾習慣的最後一道防線,因此這項“回收桶措施”應該落實於全國中小學,讓孩子們養成份類的好習慣。對於政府過去提倡的3R:Reduce,Reuse, Recycle,他也有新主張。“減少和重新利用是我們能夠做到的,但‘再循環’是個人無法達成的,我們畢竟不是工廠。”他笑說,也因此他提倡“2R+1S Reduce, Reuse+Separate”,旨在強調垃圾分類的重要性。
由小做起環保新法
一條條蠕動的大蚯蚓,竟然可以製造肥料?“青藍環保組織”自成立以來,每年都會舉辦讓大人小孩參與的環保活動。他們教導小朋友垃圾分類、製造酵素,甚至找到一種可分解廚餘的大蚯蚓,讓小朋友帶回家,以廚餘餵養,再將蚯蚓排出的糞便當作植物肥料。
以廚餘堆肥,是黃志源目前在進行的環保項目之一。“城市垃圾裡廚餘佔了七成以上。”想要朝解決這問題發展的黃志源,恰巧得到銀行的一筆資助,便和JPSPN(Jabatan Pengurusan Sisa Pepejal Negara)及日本合作,引進一個以細菌分解廚餘,製造堆肥的技術,目前於馬大進行實驗。“操作方法和做酵素差不多,例如一塊雞肉,利用這方法可以在七天內分解到只剩下骨頭。”他解釋說,目前這套模式在印尼、菲律賓已經成功減少了城市裡80%的廚餘量。
“如果這方法操作成功,我們會借力NGO去宣傳。”黃志源表示,呼吁和宣揚是非營利組織的責任,他們選擇透過更多科學化的方式,從實證中推動政策的改變,用自己的方式讓馬來西亞的環保能夠做得更好。
教孩子認識濕地
星期六的午後,“青藍環保組織”帶著親朋好友來到位於布特拉再也的濕地公園。佔地335公頃的濕地公園,是國內僅有的人造濕地,環境優美但人煙稀少。
“濕地在保水、生態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。”活動主辦人,亦是“青藍”一員的蔡錦莉講解著濕地的重要性。本身修讀生物科技的蔡錦莉,從大學起就熱愛從事公益活動。這一次帶著親朋好友到布城的濕地出遊,是希望人們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,也別忘了它們正一點一滴減少著。
一行人沿著公園裡的步道漫步,到展覽館裡參觀關於濕地的重要性及分布圖等展示,邊聽蔡錦莉講解濕地的小常識。經過一輪講解後,大家又浩浩蕩蕩登上了園裡的遼望台,俯瞰國內最大的人造濕地,並在習習涼風中畫下了環保布條,也表達對濕地保護的支持。
濕地是野生動物保護區
王潤源也參與了這項活動,穿著白襯衫、黑長褲的他,明顯是下班後直接前來濕地。“這是距離吉隆地市區最近的濕地。”每一年,“青藍環保組識”都會配合世界環境日舉辦一些具有教育義意的活動,而今年就配合了“森林”主題,選在布城濕地進行活動。蔡錦莉說,很多人都忘了濕地也是種特別的森林,除了蘊含水源外,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,吸引了種類繁多的動物。在布城濕地公園裡可以找到白鷺、綠鷺等鳥類,是觀鳥者的一個好去處。(光明日報/副刊‧報導:鍾若芳)
Source: http://www.guangming.com.my/node/111131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Write your thoughts about my blog for improvement! Thank you!